近日,隨著最后一塊鋼架混凝土板加裝已完成,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場館——水立方冰場可切換結構施工圓滿完成。時隔世界僅次于奧運游泳館、世界僅次于膜結構工程、世界第一個多面體空間鋼架結構建筑之后,國家游泳中心又淪為世界首個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雙奧場館、世界首個冰上和水上項目可同時運營的場館。“冰水切換”承建方中建一局講解,國家游泳中心將在保留水上功能的基礎上追加冰上功能,在比賽大廳中部通過搭起可切換結構及加裝可夾板制冰系統,構成具備4條標準賽道的冰壺場地,符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冰壺、輪椅冰壺的賽事市場需求。
未來國家游泳中心將構建冰水賽事場地的雙向轉換。目前,水立方冰壺場館改建項目的泳池早已覆蓋面積上了一排排1米見方的混凝土方塊,泳池上方已搭建鋼架,這一用作承托冰面的可切換鋼結構由2600根3米低、2米寬的鋼材搭起而出。
在搭起好防水層、保溫層等之后,這里就不會淪為一座標準的冰壺比賽場地。按照施工計劃,今年12月水立方將步入首場冰壺比賽。場館永久設施改建任務將于2020年7月已完成。
“水立方”如何變為“冰立方”?這可不是在平地上吊裝冰層那么非常簡單!中建一局建設發展公司副總經理侯本才講解,切換過程須要經過5道工序,即把水灌入,搭建鋼架和承托板,鋪成保溫層和防水層,加裝可夾板制冰系統,運送載有冷劑將水面冰化,已完成水冰切換。改建僅次于的可玩性在于控制精度。
冰壺比賽對平整度拒絕十分低,每平方米忍受150公斤重量的情況下承托結構變形無法多達1毫米。構建簡單的溫度和濕度分層掌控,也是“水變冰”的難題。水上項目拒絕環境高溫高濕,冰上項目拒絕低溫低濕,兩者市場需求差距很大。冰壺比賽對賽場的拒絕更加苛刻,賽場的溫度必需按照3層掌控:冰面溫度為零下8.5攝氏度;冰面以上1.5米處始終保持在10攝氏度;球場觀眾區溫度為16—18攝氏度,在為冬奧會冰壺比賽獲取極致環境的同時,也為觀眾區獲取舒適度的環境。
中建一局改建項目經理劉軍說道,“冰立方”冬奧會冰壺場館改建過程中以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為基礎,融合云計算、物聯網等信息化技術和設備,構建上述簡單的溫度和濕度分層掌控。并且通過對智能建筑管理系統展開升級,動態監測、調控冰場溫度與空氣濕潤度。冬奧會期間,在“水立方”南廣場地下新建的冰上運動中心將可供觀賽人群體驗冰壺運動。
這一建筑也通過智能化的設計和修建構建節約土地和能源。比如減少膜結構空腔自然通風,夏季打開自然通風降溫,冬季蓄能減少場館熱耗。設計大通風井及導光管,將室外的大自然光源引進地下,通過大自然通風的方式每年可節約用電2.6萬度,相等于一個家庭最少10年的用電量。
冰上運動中心竣工后不僅服務冬奧會,還將永久服務于推展冰壺運動和群眾冰上健美,每年可招待10萬冰上運動愛好者。
本文來源:凱發k8官網-www.eee49.com